真真切切的溫情體驗-住在嘉絨村落/

這是一個連鎖效應
認識了一位嘉絨藏族青年,締結下一連串的遇見:家人、親友、鄰居及僧侶。
與朋友計劃第一次的「專訪」時,得知有機會親身體驗藏居生活,心裡又是期待又是惶恐,擔心自己因為有太多都市人的習性而造成村民的困擾,事實上,濃濃的人情味讓我的擔心是多餘。
車行在國道317上,通過馬爾康市區經松崗後往腳木足鄉的水泥橋,過橋後進入腳木足鄉,我要住的白莎村便在一小時車程後的山谷裡。

通過此橋進入腳木足鄉

沿著 大渡河 往村子的方向開去,二個不同的季節, 大渡河 二種完全不同的性格,夏季之時有如滔滔黃河翻滾怒吼,冬季時潺潺河谷晶瑩清澈輕柔低吟。

夏之 大渡河

冬之 大渡河

進入白莎村前路經毗盧遮那當年傳道行經之繹站,五彩經幡之下有傳說中聖僧曾留下手印的石頭,即使是藏民們景仰之處,卻未設下任何屏障,沒有距離,平易可近而更顯其有一股令人寧靜的力量。

朝聖者驛站

傳說是聖僧留下的手印記

驛站旁的經幡

進入村寨

經過了一段稍顛跛的河谷道路,進入村子,眏入眼簾的是整齊平穩的村莊小徑,嘉絨傳統【壘石成室】民居建築錯落有致的依附山形而建,用白漆勾勒出四方的窗棱特別醒目,一幢幢寨子與彎曲的青石板小道,把村寨的韻律展現得非常清晰。走在石板及石壁間,在每一個彎曲徑道間、每一個側頭望巷的當下,都成了一個個有趣的遐想。

白莎村內道路

藏寨依附山形而建

白漆勾勒出四方的窗棱

寨子與曲徑

農家樂

在每個寨子的周圍,是他們耕種著生活所需的農地,在溫暖的季節中處處可見核桃、青粿、向日葵、花椒、高麗菜、各式水果;雨季時雲氣繚繞,乾季時水氣少,天空特別清朗,白天有藍天相伴,夜晚有星空明月可望,自然的色彩及景色一點都不會因為寒冷而失色。

即將越過冬季迎向初春的山谷

雨季時雲氣繚繞

乾季總是藍天相伴

山谷的青粿

各式蔬菜

明月掛樹梢

零度C 的天空-星空劃山頭

藏寨之內

朋友媽媽住在這個村子,房內的隔局讓我吃驚不小,客廳寬闊整潔,電器應有盡有,三個樓層,一樓是豬隻及牛兒的所在,一樣乾淨清爽,二樓是廚房、餐廳及客廳、三樓是佛堂及房間還有一個大露台。我住在一間大大的房間,溫暖又舒適。
好大的客廳

電視也好大

廚房-柴電二用

牛兒在一樓

我的房間

食在藏區

對於傳統藏餐我特別喜歡,可能因為現採現收都來自於自己家裡所養所栽,一切食材隨取隨得,即食即飲,牛奶、青粿、酥油、藏茶、香豬腿… 牛奶現擠、酸奶、奶渣自製、糌粑現做; 炒菜用的蔬菜及香料花椒都來自於屋子邊;事實上,在馬爾康藏民的農村生活是豐富而踏實,因為知足且滿足,所以這裡的村民顯得特別友善、特別的平易近人且好客,我回台灣時總是給我一大堆的核桃及花椒,這些在台灣可不便宜呀。

清晨現擠牛奶

奶渣

青粿粉

酥油

奶茶泡青粿粉

炸青粿餅

面块

面块煮湯好吃

藏茶

新鮮核桃

新鮮花椒

停電的晚餐

某一個下午正要準備晚餐時,無預警的停電,讓我體驗了他們用手機照明燒菜的絕活,二兄弟各做各的拿手菜,一手拿手機,一手持鍋鏟; 切菜時才需要我這個路人幫忙補光,整個過程有意思極了,直到上桌,我都還戴著頭燈幫大家照明,而朋友的僧人表哥也一同「共襄盛舉」。

首度見識到持手機照明煮菜

開頭燈 切豬肉

菜全上了,酥油燈也點上了,我的頭燈也派上用場了

電來啦~看到整桌菜了

「共襄盛舉」的表哥

怎能忘記這一味! 特製青粿酒

特製青粿酒(老闆,要加蛋!)
冬季在馬爾康時,有幾個晚餐朋友都會為我準備一碗他特製的青粿酒,他先用切丁的豬油塊在鍋裡把油給炸出來,接著打了個雞蛋投入將近有半個台灣飯碗量的豬油裡,蛋被炸得像一朵朵的花兒,再倒入溫熱過朋友媽媽自釀的青粿酒,還真有那麼一大碗呀。初次看的我有些傻眼,自己偷偷問自己,我是在喝油還是在喝酒呀?
而客人總是要有禮貌,我恭敬的端起,那第一口便讓我驚艷且喜歡上了,但是說真的喝上一碗對台灣女生來說,真的會飽,朋友看我喝的習慣也喜歡,之後的三晚每天來一碗~~ 本來以為會多個幾公斤肥油回台灣,咦~~ 沒有吔。而且那幾晚反而特別的好睡!

永難忘的特製青粿酒